2019年10月16日(星期三)下午一点,日语系校庆68周年学术报告会在第二教学楼113教室顺利举行。本次报告会由陈文佳和孟令祎老师两位老师主讲,报告题目分别为“森春涛《秋柳》次韵诗”和“日语中的名词谓语句”。日语系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唐权老师在开场时介绍,目前日语系教师的研究方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主要研究人文科学;一部分研究日语和日语教育。本次的两场报告反映了日语系在以上两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最近二十年,域外汉学研究十分兴盛,自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古籍汉文进入到中文系和历史系研究者的视野以来,产生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局限和不足,比方说,一些研究者们将日本的汉文当成了中国文学、中国历史的延长线,而没有把其放在日本的文脉中去研究。陈文佳老师系中文系出身,具备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和良好的日文功底,她首先以杜甫的《春望》一诗为切入点,对次韵诗做了解释说明。次韵诗指的是依他人原韵和诗,森春涛次韵的《秋柳》就出自清朝诗坛名人王士祯。
注:
森春涛“春涛”二字出自李商隐的诗,因仰慕黄庭坚,所以取字为“希黄”。在学医时,机缘巧合接触到了汉诗,被其魅力所吸引,从此走上了学习汉诗的道路。后来在东京成立“茉莉吟社”,编纂汉诗杂志,成为日本汉诗坛的盟主。森春涛喜爱清朝诗,尤为推崇王士祯。在《春涛诗抄》卷八中,“一良家女即吾师,何必神仙绰约姿。只恐名香熏不彻,背人偷读阮亭诗。”明确表达了春涛对王士祯的倾倒之情。
王士祯,清初著名诗人,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他提倡神韵说,认为写诗应该崇尚冲淡、超逸、蕴藉的诗风,这在清朝初期影响巨大。据说王士祯与蒲松龄交好,并为《聊斋志异》作序。
陈文佳老师从诗风、典故、诗中情感等各方面解读了王士祯的《秋柳四首》和森春涛的次韵诗。
《秋柳四首》精于用典、语意隐晦、内涵深刻,表达了悼念故人和吊明亡之感。而森春涛的次韵诗糅合了王士祯的神韵诗风,并引用诗经、柳永诗等典故,哀悼故人。但在情感抒发中,与王士祯的《秋柳》中压抑的情感相比更加直抒胸臆。
《秋柳四首》
其一
秋来何处最销魂,
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
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
梦远江南乌夜村。
一声残笛斜阳恨,
纵见渔翁懒细论。
《秋柳四首用王渔洋韵》
其一
日日销魂更断魂,
行人别去不开门。
可怜奁底藏眉谱,
谁记衣边剩泪痕。
梁苑今无忘忧馆,
石城空有莫愁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
玉关哀怨总难论。
报告结束后,老师们就森春涛本人和其诗在日本汉诗界的地位、国内学界的研究现状以及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告诫大家文学研究要着眼于出典,切勿望文生义。
接下来孟令祎老师作了题为“日语中的名词谓语句”的报告。首先,吴红哲老师从日语和汉语中名词谓语句的异同出发,向大家介绍了孟令祎老师的研究课题。随后,孟老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享了她的研究内容:日语中名词谓语句的研究史;日语中名词谓语句的整体使用情况;表示运动的名词谓语句的情态及时态特征。
在场的日语系老师们纷纷对孟老师介绍的名词谓语句的相关内容展开了讨论。乔颖老师从日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对日语中的名词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在实际使用中是如何区分的,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将这种异同传授给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杨敬老师就语言学研究的方法,吴红哲老师就名词谓语句的情态意义的分类标准和定义进行了提问。孟老师结合调查结果以及对语料库中数据的处理方法与三位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在场各位老师又以“三時に出発する”、“三時に出発だ”的使用为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外教岛田友绘老师从日语母语者的角度,对这两个句子在实际会话中的使用情况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此次报告会中,老师们对学术问题热烈讨论的场景给在场的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生都获益匪浅。本次报告会在全场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