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2024年中国翻译协会年会在湖南长沙召开。会上,中国翻译协会举行了“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资深翻译家”“优秀中青年翻译工作者”“翻译中国外籍翻译家”表彰活动。华东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外语学院法语系教授袁筱一荣获“优秀中青年翻译工作者”称号。
中国翻译协会成立于1982年,是我国翻译领域唯一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由分布在全国各省区市的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组成。中国翻译协会先后设立“资深翻译家”(2001年)、“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06年)、“翻译中国外籍翻译家”(2022年)等系列奖项。2024年,协会新增“优秀中青年翻译工作者”荣誉奖项,旨在表彰胸怀祖国、融通中外、翻译业务精湛、成绩突出的中青年翻译工作者。
△袁筱一教授获奖证书
△2024“优秀中青年翻译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者合影
年会期间,袁筱一教授作为四位受访嘉宾之一,参加了由中国翻译协会主办、中国外文局翻译院与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对话译中人 我的翻译人生”——“译讲堂”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专场活动。
△袁筱一教授参加“对话译中人 我的翻译人生”——“译讲堂”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专场活动
袁筱一教授提到,在翻译生涯中,她不断将自己融入人群,进入其他领域重新认识自己、寻找陌生与挫败的人生经验在今后的翻译工作中对自己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使自己认识到,翻译能够促进文化传播,正是因为文化的交流互鉴,文明才能生生不息。
“中国译协设立这一奖项意味着,在当今和未来一段时间,翻译工作尤其是文学翻译在推动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的理解和交往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她说。
人工智能对文学翻译有怎样的影响?袁筱一教授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人工智能永远取代不了需要主体积极介入的高端跨语际行为。”在她看来,未来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取代翻译角色。“目前,人工智能尤其是大语言模型在日常翻译等领域表现良好,但是在外交场合以及文学翻译领域人工翻译的优势很难被取代,”她说,“就像文学创作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人工智能可以翻译出完成度比较高的译本,但并不能说它的译本就超越了带入不同个体经验的人的译本。”
在未来翻译的教学与研究上,袁筱一认为应该逐步引导学生在使用人工智能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做好人机合作,提高效率,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精尖翻译人才十分重要。”她说,要辩证看待新技术对翻译行业的影响,翻译人才引领技术赋能,智能技术放大人才价值。数字技术的崛起改变了传统的翻译方式,也为翻译行业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推动翻译流程再造,为翻译人才提供更大的舞台。
袁筱一教授 介绍
袁筱一,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外语学院法语系教授;兼任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中法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会长、上海市翻译家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袁筱一教授长期从事法国文学的翻译、法国文学评论以及翻译理论研究,是国内知名的翻译家、外国文学评论家,并在翻译研究领域有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与贡献。
三十年来,她一直专注于法国当代文学的翻译。至今翻译法国文学作品二十余部,近300万字,所译作品多部再版。译著《温柔之歌》获得2018年“傅雷翻译出版奖”文学类奖项,该书同年还获得春风势力榜的“金翻译家”奖。
△《温柔之歌》获得2018年“傅雷翻译出版奖”文学奖
其他代表译作还有勒克莱奇奥(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流浪的星星》、《看不见的大陆》、《非洲人》等;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杜拉斯的《外面的世界》、劳尔﹒阿德莱尔的《杜拉斯传》、内米洛夫斯基的《法兰西组曲》、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等,为法国当代文学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
△袁筱一教授译著(部分)
在翻译研究领域,她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及学术随笔,主要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对于文学翻译的基本问题予以观照。早在1998年,她参与编著的《当代法国翻译理论》已经成为中国翻译理论最早、同时也是影响最广的著述之一。2011年出版了《文学翻译基本问题》,成为外国语言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的研究生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袁筱一教授不仅在国内的翻译理论界具备一定影响力,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的声誉,是法国“我知道吗”丛书的《翻译学》一书中所引述的三位中国学者之一。
她还积极参与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活动,连续三年组织青年译者培训项目,促进中法文化交流互鉴。
2020年,她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非洲法语文学翻译与研究”,依托该项目将出版我国第一套融合研究与翻译的非洲法语文学系列丛书。该丛书被列入国家十四五出版规划重点图书,第一辑计划2024年出版上市。
在外语人才培养和外语学科建设上,袁筱一教授也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霍英东教育教学奖二等奖、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华东师范大学优秀育人贡献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