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2日,为了解新进教师发展动向,鼓励资深教师与青年教师沟通交流,增进学院对新进教师的了解,更好地为教师们服务,外语学院举办新进教师座谈会。来自英语系、翻译系、俄语系、德语系、大学英语教学部及院部的12位新进教师参加了座谈会,此次座谈会邀请到了翻译系教授、外语学院原院长张春柏和大学英语教学部教授、校教学督导组副组长魏葆霖与老师分享教学经验。外语学院院长袁筱一、党委书记俞黎阳、副院长杨延宁、院办公室主任江宇靖等参加了此次交流会,大家齐聚一堂,共同讨论与分享教学科研中的经验与感触。

  学院党委书记俞黎阳首先致辞,介绍现场嘉宾。俞老师介绍,魏葆霖老师与张春柏老师是学院资深的前辈,教学与科研实力有目共睹。两位老师都曾经获得过我校本科教学最高荣誉——“华东师范大学杰出教学贡献奖”。因此,各位新进青年教师要抓住机会,多多与两位老师交流取经,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解惑教学中遇到的“疑难杂症”。

随后,魏葆霖老师向新进教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体悟。魏老师首先对新进教师表示欢迎,认可老师们的科研能力,同时说明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魏老师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国家、社会都对大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大学教师要坚守“立德树人”原则,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坚持“产出导向”的课程教育体系与“持续改进”的质量观,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将成为“四有好老师”放在工作首位。魏老师结合听课经验告诫新进教师,大学课堂上最不应该出现的就是所谓的“PPT教师”,这些教师在课堂上忽视教学,缺乏理念,照本宣科,不与学生沟通互动,让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因此,青年教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上有三点需要特别注意,分别为态度、理念与内容。所谓态度,就是要懂得“为人师表”;所谓理念,就是要不断“与时俱进”;所谓内容,就是要学会“教之有物”。产出型课堂的重点不是老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真正“得到了什么”,只有坚定教学本位,才能成为一名受学生喜爱和欢迎的合格教师,才能为我校建设“双一流”本科做出贡献。

张春柏老师则围绕着“身份转型”向新进教师提出宝贵意见。张老师提出,在座的很多老师都经历从“学校”到“学校”的过程,但随着身份的变化,如何由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迅速成长为一名教学优秀的老师,值得每一位新进教师进行思考和努力。有的老师可能在学生期间缺乏教学法的训练,导致对教学无从下手,这就需要不断自我充实,主动学习教学知识,不断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张老师同样对所谓“PPT教师”的做法提出批评,强调“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社会实际,不同的时代变化,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调整。张老师建议新进教师们要多跟随经验丰富的老师们听课,学习他们优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课好的老师就在身边,要多多学习,多多实践”。同时,张老师指明了课堂的五个不同境界,分别为沉默型、问答型、对话型、讨论型、争论型。最好的课堂是争论型的,老师们可以比对自己的课堂,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课堂质量。

聆听完两位老师的谆谆教诲,新进教师们表示十分受益,对老师们提出的经验观点倍感认同。老师们在进行自我介绍之后,纷纷就自己目前遇到的问题向两位前辈请教,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来自翻译系的原蓉洁老师说,自己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也面临着“身份转换”的问题。当走上讲台的那一刻,才发现教师教学跟博士阶段做课堂汇报完全不一样,有时候以为学生可以跟上自己的节奏,但常常事与愿违。而德语系的杨建培老师指出,现在的教学确实要时刻“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比如,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接受过比较好的德语教育,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那么如何在大学阶段针对他们开展分层次的德语教学,是值得每个德语老师思考的问题。针对老师们的困惑,两位老师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学院相关领导也对老师们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此次新进教师交流会对提升外语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新老教师的交流互动,让每一位新进教师充分认识到了教学的重要性。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们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质量,争做优秀大学教师。

  

(撰稿:冯烨;摄影:冯烨)


您的位置:
校友返校接待常规方案
发布时间:2018-04-25 浏览次数: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