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民中国杂志社和教育部外指委日语分委员会联合主办,广东省翻译协会和广州市联普翻译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第三届人民中国杯国际日语翻译大赛,共有来自中国和日本500多所高校,及众多企业的近4000名选手参加。大赛设置笔译和口译两个方向,各方向分设高职专科组、本科组、研究生组、社会组四组。
经过专家的严格评审,获奖名单于2020年11月27日隆重揭晓。日语系本科生、研究生在此次国际翻译大赛中斩获多个奖项。本科生陈立获“汉译日”三等奖;研究生吴科慧、张蒙、朱健分别获口译比赛二等奖、日译汉三等奖、优秀奖。
下面,他们将为大家分享一下本次参赛的经历。
陈立
“汉译日”本科组
三等奖
指导教师陈凌虹
本次大赛指定翻译作品原文为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晨趣》选段,主要描绘了一个带给作者无限美感的清晨。
关于汉译日,虽然并不会存在较大的阅读理解上的问题,但却存在用日语如何恰当地表述的问题。中日两国都使用汉字,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也容易使我们陷入汉语思维的误区。在翻译的时候,很容易被原文中的汉字所“绑架”。例如在翻译“浓绿扑人眉宇”时,由于过于想表达出“扑人眉宇”的效果,甚至选择了“色濃い緑が押し寄せてもろに眉宇に当たる”这一过于直译、不地道的翻译。通过查阅语料库等相关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最后将其译为“濃い緑が眉を撫でる”。
其次,与汉语不同,日语为了表达效果的需要,常常将一些句子成分省略,如何将汉语中的长句转换成相对简短的分句是需要细细斟酌的。例如“藤娘身上一点闪光,仿佛照透了我的心,让我抬起头来,以崭新的眼光,来衡量一切,眼前的东西既熟悉,又陌生,我仿佛搬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把我好奇的童心一下子都引逗起来了。”这个长句,如果一口气翻下来,需要运用到大量的“させる”使役态,读上去会过于冗杂。于是在尽量保持“我”这一视点不变的基础上,将长句进行拆分,成为所谓的“日本語らしい日本語”。并且在做到“信”“达”的基础上,还需反复考量“雅”,即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文的风格,与原文的风格一致。
修改参赛译文期间,通过与外教岛田老师的交流,了解到了日语与汉语表达上的不同。并将这些翻译上的难点积极与指导老师陈凌虹老师交流讨论,而陈凌虹老师也对参赛译文进行了细致耐心的指导,通过不断地修改,最终获得“汉译日”本科组三等奖。
吴科慧
“口译交传”研究生组
二等奖
指导教师乔颖
冬雨连绵的傍晚我刚回到宿舍,便收到了同学发来的获奖信息。正迟疑之时定睛一看,果然有自己和导师的名字,意料之外更增添了一份感动。
当我知道《人民中国》杯翻译比赛报名人数多达4000人时,便在心里放下了荣誉之念,默默告诉自己“重在参与”。事实上我也是这么做的,当时在准备CATTI和另一个口译大赛,抱着广泛学习、训练为主的目的报名了口译比赛交传组。口译材料难度适中,中文以时下的热点话题居多,日文偏重日本社会文化,但要想在极为短暂的时间内迅速实现语言转换、记忆理解并输出还需要大量的训练及扎实的翻译基础。我以平时训练口译的态度认真完成了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在充分还原原文的同时保持语速均匀,避免卡顿、口吃、反复等现象,确保译文输出的流畅性。
虽然比赛时长仅有5分钟,但依旧感受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此次得以获此殊荣,离不开导师及同学一直以来的帮助与支持,特此感谢大家。我也将铭记这宝贵的激励,再接再厉,以脚踏实地的努力一步步完善自己!
张蒙
“日译汉”研究生组
三等奖
指导教师乔颖
这次翻译大赛研究生组日译汉的试题,正好是我比较熟悉的朝日新闻《天声人语》栏目的风格。说“熟悉”,第一是因为曾经“为爱发电”,在同学的公众号上帮忙做过一年左右的天声人语翻译、校对和译文反思;第二是因为老师的项目需要,我又回顾和反思了这一年的天声人语译文。
高宁老师说,母语水平决定了外语水平。翻译时,我对高老师的这句话感受很深。原文中没有那么多晦涩难懂的表达,但是我的汉语译文受到了日语语法和词汇的影响,还使用了很多欧化词。做完第一遍翻译后,我把它抛在一边。一周后,拿出第一版译文修改了一次。后来,和同学讨论后又改了一次,才有勇气拿给老师看。谢谢乔老师的指导,谢谢组内同学的讨论和建议。
朱健
“汉译日”研究生组
优秀奖
指导教师乔颖
这次人民中国杯的参赛,对我来说是一次充满意义的“初试炼”。比起结果,过程中的体验与收获对我来说更有价值。在老师精心的指导下,在与学姐认真讨论的过程中,变得更好的不仅是我的翻译稿,还有我的日语知识水平与思辨能力。再接再厉,争取明年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文责丨孟令祎
编辑丨骆思舟
审核丨尹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