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院本科生原创小说和诗歌工作室在2014528日下午1点于外语学院323开展了本月的第二次沙龙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为“午后的诗歌漫谈”,邀请到深受学生喜爱的德语系黄雪媛老师。就如她“诗意的课堂”一样,她此次和小组成员们相约在外院午后宁静的办公室,与大家围坐在一起畅谈,分享着她对诗歌的感悟和见解。

  她首先从“作为戏子文化的中国传统戏曲”和“布莱希特的间离化戏剧理论”两个话题谈起,让同学们大致感受到诗歌之于“自我情感”的距离和关系。随后她讲到诗歌是语词的关联,而想要真正感到诗歌中的气场和情感,则必须依靠朗读来激活文字这一途径实现。她以北岛的诗歌翻译和于坚的诗歌理论为例,说明在现代社会中,读诗往往是一种“被击中”的经历,它剔除了其他一切功利性的成分而让人感到纯粹的共鸣;而写诗则是一种关于“信”的行为,它是真实感情的流露,包含着信仰,信任以及多种当今社会缺少的真诚的心理状态,而作为年轻人来说,一定要在创作后大量阅读其他优秀的诗歌和理论,才能让我们在诗歌创作之路上走得更好。

  讲解完基本的理论后,黄老师希望大家一同回忆并说说自己一直以来和诗歌的“约会”,同学们谈起了自己从小开始在诗歌创作上或懵懂或难忘或遗憾的宝贵记忆。

  接下来进入活动的高潮,黄老师组织大家朗读自己之前创作的诗歌,同学们的诗歌或清新舒缓或狂野强烈,或感人或凄美,并充斥着各种新奇的想象或是形式上的美感,连老师也在听完后激动地说道自己被其中的一些给“击中”了,并拿出了自己的作品与大家分享,随后,大家一起讨论起了文字背后的故事,畅谈创作时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有关于暗恋的遗憾,有关于小时候的温暖,有对亲人的呼唤,也有中年时期关于情感和理智的处理,透过他们,我们可以看出处于不同成长背景,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创作者们创作习惯的不同,并分得到了许多自己未曾经历过的人生感悟。

  活动虽然长达两个多小时,但大家仍旧感觉时光飞逝,小组成员们不会忘记和黄老师一同度过的这个充满诗意和感动的夏日午后。(王启顺)

您的位置:
校友返校接待常规方案
发布时间:2018-04-25 浏览次数: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