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5日下午6点,由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会主办,外语学院承办的第112期丽娃大讲堂在外语学院333教室正式开讲。此次讲座共邀请到外语学院六位专家老师出席,他们分别是袁筱一教授,金衡山教授,梁超群教授,王改娣教授、廖炜春副教授以及我们的特邀嘉宾主持陈俊松副教授。当晚,围绕“古典的意义——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说起”这一主题,六位“大咖”嘉宾共同为到场同学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盛宴。
首先,陈俊松老师阐释了本次活动的主题。他从丽娃河畔的文史楼说起,以古典罗马建筑这种形式引入“古典”这一主题;又以美国大选为切入点,解释了“民主”一词的来源,带领大家走入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世界。随后,他区分了两个词“classic”(经典)与”classical”(古典,古典的)的意义,并向与会老师们抛出了一个问题,即如何用一句话来概括古典。对此,5位嘉宾老师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见解。金衡山老师首先说到,他认为古典是一个标准,但其作为标准常常受到挑战,而古典的意义正存在于这种争执,挑战和意义的滑动之中。梁超群老师则从翻译的角度分析了“classical”一词的多意性,他以一个生动的比喻阐释了自己对于古典的理解:“古典”曾经是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两面镜子,而到了当代,“古典”成了被打碎的镜子,通过多种碎片反映现实,虽然会有所变形,但仍能看出其本源的影子。
随后,老师们对于古典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所占据的位置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袁筱一老师以法国文学为例,她认为古典主义的特点是简洁。以三一律为代表的一系列规定让文学作品回归简洁,拥抱至高无上的美。而廖炜春老师则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表达了自己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部分观点的质疑。该二人认为女性是低等生物,亚里士多德甚至用科学的方法来证明女性不如男性。基督教认为男性是完整的,女性是不完整的,是附属于男性的。廖老师认为不应该用科学的方法来肢解艺术,艺术是具有创造性的。就如同中国的戏剧表演就跳出了西方的叙事系统,破坏了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但这也是艺术的一种。最后,王改娣老师陈述了柏拉图对于人的起源的理解,人生来一分为二,就是为了寻找自己的另一半,这个另一半可能是同性也可能是异性。关于古典王老师认为,以莎翁经典戏剧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也继承了古典的风韵,传播了亚里士多德的古典思想。
接着,在外院研会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我们进入了有趣的“Kahoot”游戏环节,这也是本次讲座的亮点之一。同学们需要根据大屏幕出现的问题在手机上进行答题,得分最高的三名参与者将获得精美图书作为奖励。最终,昵称为Abie的同学拔得头筹,但由于其迟迟不愿现身,直到活动最后我们才得以一睹这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同学的风采。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现场气氛好不活跃。各位老师也细心解答,为同学们排除疑惑。
此次讲座在师生问答、相互交流的浓郁学术氛围中完满落下帷幕。本次丽娃大讲堂为大家提供了新思路、新视角来理解古典的意义以及古典与现实、当代的关系,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良多。(撰稿: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