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日语教育教学研究所所长——林洪老师,为日语系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如何推进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日语课堂教学”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日语系主任尹松老师主持。
首先,林洪老师引用大使馆工作的例子,向大家阐释了为什么要关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他指出教学过程要培养学生综合地解决问题的素养,从而更好地迎接日后升学、工作、生活的考验,日语专业的课堂也不例外。为达成这一目的,必须改变现有的以知识理解、记忆为主的教学模式,推进“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接着,林洪老师为大家解读了何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他认为学校的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二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应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建构者;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者,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随后,林洪老师以《基础日语综合教程》2年级精读课程的课堂实践为例,向大家展示了如何组织课堂去有效推进“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日语课堂教学”。
他认为课堂活动的两个主要过程是理解(读、听、看)和表达(说、对话、写)。理解即文本理解,要一改以教师讲解生词、语法、串讲课文的状态,由学生自主完成文本的解构和重构,教师给予有效辅导的方式完成。
林洪老师为大家详细展示了文本理解的解构与重构的教学过程:
第一步,基于同学们的课前准备,引导和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与展示,通过表格、思维导图,以小组发表的形式完成第一轮文本解构与重构的过程,此过程更侧重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步,基于他组的评价和教师的意见建议修改解构与重构、完成小组汇报并由教师点评,此过程更多的是基于文本理解的阐释与表述。
林洪老师指出,文本理解的过程是运用外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从多个目标、多个维度、多个层次去接触文本,反复思考和揣摩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的外语能力才能磨练出来,而不是单纯依靠背诵和记忆。
在文本解构与重构完成之后,组织同学分组自行梳理各课出现的语法和句型。在此过程中,林洪老师会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工具和调查方法,由学生分组完成后共享给全体师生,教师批改以后形成梳理成果,并根据需要进行答疑。
此外,林洪老师还向大家展示了如何设计符合学生表达需求的表达性活动。他强调关键在于表达性活动的难度一定要低于输入性活动,要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大家虽相隔千里,相聚在云端,但探讨教学的热情却丝毫未减。在提问环节,杨敬老师、孟令祎老师对“语法知识的讲解具体如何操作”、“课堂讨论环节老师是如何进行指导的”、“如何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课前任务一般需要提前多久布置”等教学的具体细节问题请教了林老师。对此,林老师根据自己的实战经验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本次讲座还吸引了很多外校的老师和同学,他们在留言区的问题,林老师也耐心地逐一回答。
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即将迈向工作岗位的学生,纷纷表示很受启发,备受鼓舞。本次讲座在大家的意犹未尽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文责丨孟令祎
编辑丨骆思舟
审核丨尹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