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0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主办、《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编辑部协办的“新文科视角下的文学与语言研究研讨会”暨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青年学术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隆重召开。来自全国30多所院校的资深学者、学术期刊主编、青年教师、博士后、研究生7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本着“真诚、平等、对话、成长”的宗旨,积极探索新文科背景下外语学科内涵发展和科研创新的路径和举措,为推动新文科建设和发挥青年学者的激情与创造力凝聚了共识,增进了外语学科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

1220日清晨,云销雨霁,阴雨乍晴。会议于上午八点三十分在外语学院333报告厅拉开帷幕,开幕式由外语学院陈俊松副教授主持。陈老师首先对新文科建设的背景和要求做了简单介绍,指出外国语言文学在新文科建设过程当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使命,并倡导广大青年学者不忘初心、专注研究、追求卓越,积极应对新文科建设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党委书记闫露代表学院致欢迎辞。闫书记向各位资深学者、受邀嘉宾以及与会代表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闫书记指出,青年学者是学科的未来和希望,是学科共同体的建设者和获益者,只有外语人联合起来,共享智慧,才能创造外语学科的未来。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会长虞建华教授代表嘉宾致辞。虞教授指出本次研讨会和青年学术论坛专注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发展,思考和探讨本学科各研究方向的学术创新路径和举措,提出了学科发展的新思路。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本次论坛瞄准学术前沿,引领未来发展,意义深远。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袁筱一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外语学院成立世界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团队,旨在打通二级学科的壁垒,构建一个以自愿和自由为原则的研究平台,是学院在未来五年内最为重要的行动计划之一,欢迎各位学界同仁积极参与并予以指导。她还表示,本次研讨会和青年学术论坛是新团队的首次活动,衷心祝愿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并期待今后举办更多类似的活动。

本次研讨会的主旨发言在上午主会场进行,分为两组,共有九位资深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代表做了精彩的主旨发言。

第一组主旨发言由华东师范大学付长珍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金衡山教授担任评议人。浙江大学沈弘教授以“发挥外语优势,讲好中国故事——浅谈新文科中的跨学科研究问题”为题,和大家分享和交流了自己三四十年来从事翻译、文学和跨学科研究的心得和故事。他表示,自己的研究兴趣很早就摆脱了纯文学研究的束缚,广泛涉猎到了西文版本目录学研究、历史研究、传教士研究、非物质文化研究以及外国人拍摄中国老照片等众多领域的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虞建华教授发表了题为“‘非常’历史事件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批判”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作家们将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或争议法案用作素材,回看并反思历史,表现出了强烈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小说可以超越史料文献,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想象再现,凸显官方历史叙事中缺失和淡化的部分,提供观察历史的不同视角,揭示事件真相的相对性和多面性,这便可以被视为历史研究与文学研究的一种有机结合。上海戏剧学院俞建村教授在题为 “社会表演批评:戏剧批评的新方法” 的演讲中,首先强调了文学与表演之间不可分割且日益紧密的关联,注重理论的具体化,力求借用社会表演批评理论去建构一个新的文学艺术的批评方式,从而使得表演与社会、与人物命运等的走向紧密相关,在戏剧作品或者文学作品之间构建了一座学术探讨的桥梁。华东师范大学袁筱一教授在题为“法国文学的21世纪转向” 的演讲中指出,从20世纪到21世纪法语文学完成了一个从“自我虚构”到“非虚构的虚构性写作”的过渡,也更加强化了文学作为一种抵抗,在面对世界的各种灾难时,铸造人类悲剧命运共同体的可能。在演讲的最后,袁教授表示文学需要缝补自身的疮疤,也需要完成自身的心理建设。法国文学在21世纪的各种转向是否完成已经不再重要,因为文学一直是生育率大于死亡率的国度。

第二组主旨发言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李锋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杨九诠教授担任评议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周敏教授的报告“景观社会的分裂主体:以德里罗的《美国志》为中心”,通过对德里罗的小说《美国志》进行文本解读,指出所谓的“第三人”就是媒介文本所内蕴的形象,景观社会的主体在解码媒介文本的过程中将这“第三人”转变为自己的认同对象,置换了自我原有的身份认同,从而使自己的主体身份成为摹本之摹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陈雷研究员发表了题为“君主与他的‘大厅’——对共同体的最早想象”的主旨演讲。他认为,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概念是有一个源头的。社会是在《贝奥武甫》中“鹿厅”这样的地方第一次以一种形象的方式向其成员展现出它自身的。作为鹿厅的保卫者,贝奥武甫保卫的实际上是社会。在社会形成之初,人们虽还无抽象的“社会”概念,却已经用神话语言和神话思维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以及什么是社会的敌人这一问题。中国矿业大学吴格非教授做了题为“跨学科、跨语言、跨文化: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下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方向(硕士点)内涵建设”的报告。吴教授指出,作为教育部学位办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新设的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应本着强化优势特色方向、与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学科方向错位发展的原则,进一步突出重点、优化布局,力争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学位点建设、高水平项目申报、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则围绕着“虚构性”(fictionality)这一西方叙事学界近期的热门话题展开了论述。他的演讲“什么是‘虚构性’?”主要阐释了“虚构性的讨论从何而来”、“虚构性的定义与内涵是什么”和“虚构性何以有效地介入文学批评”这三个问题。他从故事与话语的双重层面来综合审视叙事文本的虚构性,辨析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再现手段、文本表征与修辞效果,对未来学界的虚构性研究提出了若干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华东师范大学金衡山教授做了题为“承续传统,表征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外国文学研究的启示”的演讲。金教授从时代背景与历史语境的解读出发,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与基础是包括民主与自由在内的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而正是这种共同的心理和社会基础给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带来了启示。借钱钟书先生《诗可以怨》一文,金教授指出,钱先生的讨论让我们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文化,同时更有准备地面对当下,而这是承续传统、表征时代最好的表现。

20日下午,青年学术论坛分文学、语言学、翻译学、跨学科研究四个分论坛进行。文学组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李锋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杨国静研究员先后主持,杭州师范大学陈礼珍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金雯教授先后担任评议人;语言学组由华东师范大学刘晓峦副教授、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客座导师武星先后主持,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张蔚磊教授、金陵科技学院张松松副教授先后担任评议人;翻译学组由中山大学范若恩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朱晔老师先后主持,华东师范大学赵刚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赵朝永副教授先后担任评议人;跨学科组由上海理工大学金文宁副教授、潍坊学院李铁老师先后主持,上海理工大学金文宁副教授、山东女子学院申先玉副教授先后担任评议人。

在闭幕式上,华东师范大学赵朝永副教授、潍坊学院李铁老师代表分论坛主持人和评议人对下午分论坛的发言和研讨进行了总结,杭州师范大学陈礼珍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金雯教授先后致词。最后,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陈俊松副教授对莅临本次研讨会和青年学术论坛的嘉宾、专家和青年学者致谢,并对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编辑部以及全体会务组师生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本次研讨会为广大外语学科的青年学者搭建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成果的平台。在为期一天的研讨中,与会的青年学者认真学习了资深学者的治学方法,从同龄楷模的成长之路中获得启发,激发了学术创新的激情和动力。


撰稿:王霄楠、陈越、孙茜、张雅君、郭利莹

摄影:冯园园 李姝阳 黄守锋


您的位置:
校友返校接待常规方案
发布时间:2018-04-25 浏览次数: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