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3日晚18时30分,外语学院举办“2020外语学院经典系列阅读活动之《鼠疫》”,本次线上读书会由外语学院学生会承办。外语学院院长、法语系教授袁筱一老师受邀做了题为“为什么我们今天还会读《鼠疫》”的讲座,与196名师生一同探讨了《鼠疫》这部文学作品的意义。
“为什么今天我们还会读《鼠疫》?”这是贯穿整场读书会的主题。袁筱一分别从《鼠疫》的社会意义与形而上意义两个方面做出了回答。从社会意义上讲,人类没有逃脱加缪对鼠疫的判断:鼠疫杆菌不会灭绝。灾难重演着,人们的行动也重演着,这无可避免。而形而上地说,无论人类面临着怎样的瘟疫或是其他灾难,人类幸而总有像书中人这样的小人物,面对灾难,他们以身肉搏,而这正昭示了人类战胜瘟神的可能性,体现了人类的勇气。而勇气的源头,便是对每个具象的人或事的爱。
袁筱一在解读中,提到了《鼠疫》对“灾难”、“爱”、“个体与群体”的诠释。
她认为,作为一部具有社会意义的小说,《鼠疫》让读者感受到了很多的“真实性”,就像一位冷静的见证者,记录了灾难背景下人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灾难本就是人的一部分,不可能灭绝,因此人每次面临灾难都会手足无措,都会在做出合适的措施时徘徊。”她这样点评了书中人物的行为。在加缪的观点中,世界是荒诞的,灾难是无可避免的,但是他却主张个体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的精神。“唯一的道德就是理解,”袁筱一引用了加缪的话,“我们需要设身处地的理解这种犹豫。”灾难无法避免,但是更重要的是,人类与灾难斗争的态度和人类对尊严的坚决维护。
袁筱一指出,“爱”一字,也贯穿着整本书。无论是眼看着亲人去世的切肤之痛,还是在分离中相互挂念的体贴,都体现了爱。里厄医生在奥兰对抗鼠疫时,其妻子在城外疗养,为了不让里厄担心,隐瞒恶化的病情而在小说最后逝去。“在面对灾难时,爱本身就是让自己有勇气活下去的一种方式。”袁筱一如是点评。加缪对世界、对生命充满了具体的爱,这样的爱,可能不是那些人间大爱,而仅仅是人纯粹具体的小爱,就已经可以支撑起人类的前行,昭示着人的尊严。而加缪倡导的爱,不仅仅有激情,更有着冷静和理性。交流环节中,有同学提问:如何理解对加缪具有“冷静的洞察力”而拒绝“盲目的希望”?袁筱一答道:“爱的合理性不能成为不合理行动的理由。我们需要在爱的层面上提倡理性,也要警醒现在的社会有多少假借爱的名义发生的非理性。” 爱是激情的,而加缪充满激情,却无比冷静,他不会落入激情虚幻里的圈套,因此后世评论家认为,这便是正义。
袁筱一探讨了《鼠疫》中体现出的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书中没有采取宏大的视角,而是细微地记录了鼠疫中人的生活的宝贵细节。加缪明白,面对灾难,个体是微不足道的,难以抗争的,他们迎面承受灾难加诸于个体上的痛苦;而他更清楚地知道,集体作为一个抽象名词,脱离了个体抗争更是无从谈起。因此,《鼠疫》记录下典型小人物的命运,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他(加缪)要记录下个人的命运,因为个人会被集体的记忆淹没掉,他要记下个人的抗争与反抗。”所有的伟大背后,都是微小的平凡支撑着。
读书分享会在与袁筱一老师热烈的交流讨论后结束,在场师生仍觉得意犹未尽,纷纷询问下一次读书会的时间。2019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罗梦玲同学接受主办方采访时说:“袁老师对《鼠疫》的分析十分深刻,她谈到的《鼠疫》的社会意义及形而上意义让我对这本书、对加缪,对人性以及当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今天,我们很多人的问题可能在于,站在后来的已知角度,去指责别人此前的无知。’这句话十分应景,我也深深体会到“理解”在人类面临种种危机时的重要性。感谢袁老师的讲解,期待今后会有更多精彩的读书分享活动!”2018级翻译专业本科生汪雅琦谈到:“加缪是我目前最喜欢的作家,从《局外人》读到《西绪福斯神话》,从他的文学读到他的哲学,从“荒诞”读到“反抗”。袁老师的分享关于《鼠疫》却不止于《鼠疫》,给了我很深的启发,就像加缪关注人与命运的困境,最终的关怀仍是落在每个个体的身上,用他笔下的人物唤醒人们心中摇摇欲坠的希望:用对生命始终的热爱和最大的激情超越虚无、穷尽现有的一切实现一场对“命运”的反叛。读加缪是幸福的,也希望每个读者都能感受到幸福就存在于“反叛”的过程中,热爱生命,感恩当下。”
袁筱一,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法国文学教授、翻译家、文学评论家。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翻译家协会副会长。从事法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理论研究,曾获得第十届傅雷翻译出版奖(文学类奖)。
撰稿:林骊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