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日下午1时,日本三重大学副校长、文学部教授尾西康充莅临外语学院进行题为《中日文化交流——以鲁迅和夏目漱石为例》的精彩的讲座。讲座由日语系外教宇野雄二主持,日语系师生悉数到场聆听。

    讲座由浅入深,由井上靖创作的小说《上海之月》为切入点,讲解鲁迅与日本的不解之缘。《上海之月》讲述了鲁迅在弥留之际与陪伴在其身边的四位日本朋友之间的故事,由其改编的舞台剧最近也在日本举行巡演并大获成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生平的真实写照,这一位愤怒的、深刻的、不知疲倦的民族战士形象已深入人心。然而这部小说作为转向小说的典型,却另辟蹊径避开鲁迅作为文豪或民族作家的一面,将他病中最平凡而脆弱的一面展现出来。

    从尾西教授讲述中,我们了解到鲁迅早年留学日本的经历使得他意识到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做出了“弃医从文”拯救国民劣根性的决定,他的生活和文学作品都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即便在战乱期间鲁迅仍与日本友人维持着密切交往,在好友内山完造的书店中读书购书、举行漫谈会与文人们交流政治和文学想法,鲁迅始终对日本怀抱着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鲁迅的日本经历便是中日近代交流史的缩影,它深深影响着中国近代发展。鲁迅的痛苦呐喊,振聋发聩,撞击着中国国民的胸怀,也早已成为日本文学精神的重要的一部分。

    接着,尾西教授为我们讲述了同样被日本人称作“国民作家”的文学巨匠夏目漱石与中国的深厚情谊。曾赴西洋留学的夏目漱石深受西洋文学创作手法的影响,但更为可贵的是他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夏目漱石自幼熟读中文典籍,能作长诗,长于书法,他曾在文学作品中使用了主客一体的手法,正是源于中国佛教的禅宗思想。

    从尾西教授的讲解中,我们了解到这两位“国民作家”都将中日文化交流作为自身创作的基础,这对于中日文化交流研究或两位文豪的文学创作研究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线索。在提问环节中,师生踊跃举手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日本的作家纷纷选择以自杀为结局?尾西教授给出的答案是,日本的作家大都远离政治和市井生活,经常创作出难以理解的作品,因而在世期间鲜有得志的作家,大多郁郁而终或选择自我了结。对于研究者中的“太宰治热”现象,老师也给出了答案。太宰治正是仕途不得志而走上文学之路的典型,因而对于人性脆弱和阴暗面的描写十分透彻,这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在现世重新被人理解和推崇。

    最后,尾西教授亲切地为年轻的研究者们提出了期望,即为社会提出新的视角是作为一名研究者最重要的事情。讲座剖析了中日交流在两位文豪人生历程中留下的深刻痕迹,使得听众们不禁感叹中日之间自古存在着无法割断的深厚羁绊,也激励着日语学习者为两国今后的友好关系不断努力。

  (撰稿:李颖)

  

 

您的位置:
校友返校接待常规方案
发布时间:2018-04-25 浏览次数: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