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美国大众文化态势研讨会于5月24日在华东师大外语学院美国研究中心召开。上海外国语大学邓惟佳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毛尖教授、杨海燕副教授、李茉博士就美国大众文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和讨论。华东师范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金衡山教授主持本次研讨会。
邓惟佳教授以“美国大众文化的中国受众研究——以美剧为例”为题拉开了此次讨论会的帷幕。邓教授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美剧的受众渠道:从最早的电视台购买版权到后来依托新兴技术的发展的观看方式,美剧的播出给中国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感体验。接着,邓教授又对“美剧为何那样红”进行了民族志研究,探讨中国受众在观看美剧过程中所进行的“文化”命题上的思索。在此,邓教授提出“文化折扣”这一概念,即影视作品里编码与解码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不对等,因此中国观众易出现民族主义之上的捧杀与贬低,同时又聚焦于美剧剧情里的“中国性”内容,由此产生民族自豪感。
杨海燕老师就“中美科幻片的差异化”为题展开了探讨。《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而片中展现的中式科幻特质更能反映中美不同角度下的科幻视角。杨教授从文化起源、科幻内核、人物形象和影像风格四个方面阐述了这种差异化,并强调中式软科幻的重工业化影像模式与美式硬科幻的轻工业化影像模式之差。之后有同学提问道:“中国人与美国人对科技发展的想象是否也造就了两者影像模式差异的原因”,杨教授回应说《流浪地球》中的重工业化风格主要为导演个人审美原因;而针对“中国人倡导的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价值观念,杨教授答道,有些价值观是全人类共有的,只不过是表达方式的不同。
毛尖教授以“黑帮片与美国梦”为主题作研讨。她简析了黑帮片与黑色电影,黑帮片与西部片的差异,之后梳理了《小凯撒》、《全民公敌》和《疤面人》三部经典和一些原型黑帮电影,她指出黑帮片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一出现就走向成熟,随后经历了演化和分化,黑帮片的浪漫化体现的是美国梦的浪漫化--这也是对美国梦核心的弱化。《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对其黑帮背景的隐藏和弱化,体现了美国梦的修正过程。毛尖教授认为黑帮对顽强的个人主义、资本主义和美国理想,都有着“非正当”的贡献。都市是新边疆,黑帮片中的黑帮几乎管理着都市,但是正如黑帮片中的结局预示的一样,社会秩序和文明的无形力量最终会收服这些无政府主义反抗者。
李茉博士“以爵士中的美国文化”为题作了演讲。她认为爵士体现了融合与创新、有结构即兴和协商对话这三个美国文化特点。爵士是是全体美国人的精神世界的大融合;在形式上,爵士不断经历创新与突破,从美国文化中汲取发展的力量,同时爵士也是一种自我文化认同的方式。爵士是集体智慧和个人表达的结合体,爵士乐总能超脱于预判,这正体现了爵士乐创新的本质。在研讨会现场,李茉老师通过亲身演绎和视频展示,为在场师生带来了别开生面而又生动的讲座。
金衡山教授以“软实力与美国大众文化:路径、价值、历史”为题为此次研讨会画上圆满的句号。金衡山老师首先分析了“软实力”的内涵和表现渠道,并指出在软实力概念的发明者约瑟夫·奈的思想里,其合法性的必要条件建立在人权、民主、平等、自由、个人主义等西方价值理念之上,价值理念具有同化作用,美国的软实力总是试图传播这些价值观念而得到提升。软实力通过默从和模仿两种方式产生影响。金衡山教授从历史视角阐述美国大众文化生产机制的五个方面:抗争,遏制,合流,价值观体现,国家象征,促进社会变化等。并用圣诞节的发展历史、体育与平等、娱乐与国家形象的构建及大众文化促进社会的变革等例子进一步阐释了此机制的发生过程。大众文化的生产机制具有普遍性,在这过程中,工业化的背景、商业化的动作以及价值观念的传播和意识形态的作用同样也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也在这过程中,软实力凸显和制造了美国的“力量和吸引力”。
研讨会的最后,由华东师范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五位研究生介绍了美研中心研究项目《美国大众文化发展态势蓝皮书:2016-2018》中关于好莱坞电影、美剧以及美国流行音乐的相关内容。
研讨会获得了圆满成功。校内外六十余名师生参加了一天的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