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卓越育人,拓界提质赋能。2025年6月30日,外语学院庆祝建党104周年大会暨2025年春季学期期末教职工大会在外语楼333报告厅召开,回顾本学期学院育人工作的探索与成效,共话党建引领下教育家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外语学院全体教职工、退休党支部党员代表、学生党支部书记参加。
面向未来,“π”型赋能:专家报告指方向
新时代外语学院如何做好学科布局与转型?大会特邀本科生院副院长、招生办公室主任周立旻开展“面向变局,推进未来的学科布局”主题报告。
周立旻强调,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中的战略枢纽,是高校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技术聚变的时代背景下,必须深刻认识到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在服务国家战略、抢占科技制高点、破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作用,积极变革专业设置逻辑,催促育人模式变化。他提到,新时代外语学科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外语学院要锚定国家需求,紧密对接上海五大中心建设,挖掘学科特色,加快改革步伐,培养更多语言功底扎实、专业能力精通、人文底蕴深厚的“π”型外语人才。
优化升级、拓界创新:励精图治谋发展
大会上半场以“育人探索”为主题,全面回顾了学院在育人工作方面的举措和成效。
外语学院院长杨延宁以“学科建设赋能卓越外语人才拓界创新的举措与成效”为题,阐释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他强调,外语学院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连根同生,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是提质专业建设的根本所在,全体教师务必坚守初心、潜心育人,紧密围绕“卓越育人”目标,推进学院专业建设转型升级、拓界创新,力争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更多师大外语人的智慧和力量。
外语学院副院长王静以“融通·跨界·赋能:外语人才全面素养与个性特质的协同培育”为题,总结了“双语双科”人才培养项目的建设情况,并围绕“一生一案”推进个性化人才培养、AI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新路径等问题开展探讨与分享。
外语学院副院长赵朝永以“人工智能重构外语教育教学全流程:问题、路径与展望”为题,分享了学院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方面的实践探索,建议从重构教学范式、升级课程体系、深化技术融合、革新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实现技术跃升与人文坚守的平衡与发展。
外语学院副院长赵刚围绕如何强化研究生导师工作进行专题探讨,他分析了当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挑战,并提出破题思路,他希望全体研究生导师恪尽职守,以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型外语人才为己任,严格把关研究生培养全流程,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外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武娟以“汇聚校友力,共筑成长梦:学生生涯发展支持体系构建”为主题,介绍了学生生涯发展支持体系构建计划,希望能够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推进校友品牌项目、强化学生生涯规划,全方位保障学生全面发展。
风清气正、心齐事成:师道传承谱新篇
下半场围绕“师道传承”主题,外语学院全体教师共庆建党104周年。
外语学院党委书记韩春红为入党50年的老党员黄惠芳老师颁发“光荣在党 50 年”纪念章。
教工党支部书记为入党逢五逢十的党员颁发贺卡和鲜花。
会上还举行了祝贺教师荣休、欢迎教师入职、欢迎教师回归仪式。荣休教师何刚教授和陈茂庆教授分别回顾了在外语学院的韶华岁月,鼓励青年教师接好接力棒,将优良师德风范代代传承,并祝愿学院越办越好。
欢迎朱彦教授加入外语学院。
祝贺俄语系巴禹心老师圆满完成驻外任务,回归外语学院。
祝贺“外语学院2025年学生心目中最优秀教师奖”获得者。
师道传承、德沃群芳。会上,“光荣在党 50 年”纪念章获得者、德语系退休教师黄惠芳,外语学院“学生心目中最优秀教师奖”获得者、英语系翻译系教工党支部副书记张琳,以及外语学院“学生心目中最优秀教师奖”获得者、法语系德语系俄语系教工党支部副书记左百瑶分别代表老中青三代教师,分享他们的育人故事和心得。
黄惠芳老师回顾了在师大教书育人的岁月,提出了教学相长的重要性;张琳老师围绕目标、问题、研究、情感四个关键词,介绍了AI时代与学生进行情感连接与启智润心的经验与思考;左百瑶老师回顾了在师大的求学经历以及老师们的深刻影响,提到了师道传承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党委书记韩春红进行总结,并以“风清气正、心齐事成:以教育家精神领航卓越育人”为主题,对学院卓越育人事业提出新的期许和展望。她提到,一是要进一步弘扬教育家、翻译家精神,引领卓越育人;二是要在党的支部建设100周年时间点持续强化党支部建设,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以身示范带领全体教师投入卓越育人;三是要持续凝心聚力,联动各方资源,助力卓越育人;四是要以卓越学术、卓越服务,赋能卓越育人,坚持守正创新、追求卓越治学,不断推动卓越育人体系建设,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最后,全体党员在黄惠芳老师的领誓下,重温入党誓词。
文:冯烨、高冬琴
图:邹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