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二届奥地利驻上海总领事馆“德语写作比赛”颁奖典礼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举行。在本届比赛中,德语系2023级本科生黄静宜荣获一等奖,奥地利驻上海总领事蓝海睦先生亲自为其颁发奖状。
该写作比赛由奥地利驻上海总领事馆联合奥地利文化交流中心(OeAD)及复旦大学奥地利中心共同发起,至今已连续举办十二届。今年比赛的主题为“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共有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七十余位中学生和大学生参与。他们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富有创意、富于诗意且充满思辨的书写与诠释。大多数参赛作品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一个没有物理、文化或心理边界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实现这样的世界又会面临哪些挑战?这些获奖作品充分展示了当代青少年对于身份认同、文化多样性以及共同未来的深刻思考,也彰显了德语在表达思想与搭建文化桥梁中的独特作用。
黄静宜同学以“墙”这一象征物为切入点,讲述了一个女孩突破语言、国家、文化等物理界限,跨越“心墙”与他人建立起沟通和联结的故事。黄静宜的作品视角独特、文笔流畅、情感细腻,蕴含了对于社会议题的深入思考,展现了德语系学生扎实的语言水平和优秀的语言应用能力。
备赛感想
这次德语写作比赛的主题是“Eine Welt ohne Grenzen”。这个主题让我在思考和创作的过程中,深刻反思了现实世界,也激发了我对理想世界的憧憬。我的故事灵感来自于每次坐在高铁、火车或飞机上的感受。每一次旅途我们都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或吵闹、或安静、或友好、或伪善。可能很多人,一辈子只会相遇那么一次,那其实是弥足珍贵的一次。因此我打算描述一个发生在火车上的故事。
故事的主线讲述一位年轻女孩的心路历程,她生活在一个充满界限与限制的世界中——身份、语言、社会偏见,签证和国界,处处让她感受到无形的障碍。然而,在一次偶然的火车旅行中,她遇到了一位来自另一个国家的同龄人。尽管两人语言不通,但通过音乐、素描和微笑的沟通,他们建立起了一段真诚的友情。这段友谊的建立,象征着无国界、无隔阂的人与人之间的可能性。
在创作这篇文章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墙”这一象征物的多重含义。故事中的“墙”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物理障碍,它更是指我们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界限”:国界的划分、身份的限制、语言的差异,甚至是内心深处对陌生与不同的排斥与恐惧。历史上,“柏林墙”是最具代表性的“墙”,它曾将东西德分隔开来,象征着冷战时期国家间的隔阂与敌意。而今天,我们依然被无形的“墙”所包围,面对签证制度、移民政策、甚至是文化隔阂。
然而,正如故事中的女孩所经历的那样,人与人之间的真正连接并非通过语言或国籍,而是通过超越“心墙”的沟通和理解。两个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尽管言语不通,但他们依然能够在音乐、绘画等共通的艺术语言中找到彼此的共鸣。我认为,这种无形的“心墙”是比国界更加难以逾越的障碍,但它也正是我们需要努力去打破的地方。
故事的结尾带有梦幻般的模糊感,仿佛在传达一种未来的可能性:一个没有国界限制的世界,一个每次相遇都不被护照定义的世界。在这个理想的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再受到身份、国籍的束缚,而是通过内心的真诚与理解建立联系。因此我选择以这句话结尾:“Eine Welt ohne Grenzen beginnt nicht auf einer Landkarte. Sie beginnt in uns.”
通过这次写作,我不仅在语言上得到了锻炼,也在思想上有了更深的收获。我意识到,世界上真正的界限,往往不是物理上的国界,而是我们内心深处对他者的偏见与不信任。要打破这些界限,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对他人的态度。真正的改变始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当我们能够放下心中的“墙”,与他人真诚地交流和理解时,或许那个没有界限的世界,便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悄然实现。这学期我从黄雪媛老师的写作课上也学习了创意写作的思路和方法,而这次比赛的主题也恰恰与课堂有一种巧妙的呼应。
担任本学期2023级德语写作课的黄雪媛老师这样评价黄静宜同学:“静宜同学勤奋谦逊,善于思考,在课堂以及平时作业中就已初显才华,尤其在创意写作中展现出一种温柔灵动而有力量的气质。我曾把她的德语小诗《昨日与今天》作为范例分享给同学和德语系学生的公众号。4月初,我在课群里转发了德语写作比赛的通知,鼓励同学们参加、去历练、去展现。有心的她抓住了机会,我特别为她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希望这次成功的经历成为她写作和创意之路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