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8日,2025年“长三角地区高校俄语专业骨干教师教学研讨会”在华东师大外语学院成功举办,来自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俄语专业骨干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智能时代俄语教学、跨学科俄语人才培养、新文科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跨文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等热点问题。开幕式由华东师大外语学院俄语系主任胡学星教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杨延宁教授致欢迎辞。他对与会专家莅临外语学院表达诚挚地欢迎,期待与各位专家开展深入交流。随后,他介绍了华东师大俄语专业70多年的办学历史以及大师云集的俄语翻译家群,同时提到了近年来俄语专业的发展情况,包括2022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新增翻译硕士点(俄语笔译)等。此外,他还与嘉宾们分享了对外语学科发展前景的认识,介绍了外语学院“双语双科”、“文理协同”等人才培养新理念及对关键语种育人模式改革的新举措。
随后,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俄语教学研究分会秘书长张冰研究员致辞,代表俄语教学研究分会,向本次会议的召开致以热烈祝贺,向各位参会同仁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张冰研究员强调指出,长三角地区一直走在俄语教育前列,在当代俄语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人才需求趋向复合型与实践化的背景下,举办长三角地区俄语骨干教师教学研讨会能够为区域内高校搭建经验共享与智慧碰撞、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深度交流的平台;长三角作为教育高地,研讨成果能产生示范效应。他向本次会议的承办方华东师范大学表示感谢,并希望本次研讨会能够基于长三角的经验和探索,聚焦当代俄语教学前沿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
第一阶段的专家主旨发言,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俊翔教授主持。
教育部外指委俄语分委会副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院长许宏教授作“俄语教学的三维进阶:技术赋能、学科交叉与范式重构”主题报告。她指出,数字化时代使语言教育面临教学模式和知识更新速度方面的挑战,同时带来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个性化学习体验的机遇。外语教学可以以技术赋能为底层支撑,搭建智能教学平台,推动动态资源更新和AI工具应用;以学科交叉为中层连接,实现跨领域融合与能力拓展;以范式重构为顶层引领,促进教学模式、师生角色和管理机制的优化转型。
教育部外指委俄语分委会副主任、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加兴教授的报告题为“谈谈俄语专业区域国别学基础教材建设”。他指出,“俄语+X”是最近几年普遍的趋势,他主张尊重俄语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需求、时代要求和市场行情进行适当调整。“俄语+X”中的与俄语最接近的是区域国别学,即俄罗斯学,相关的教材建设要与课程同步,可以引进原版或翻译俄罗斯出版的相关教材,再组织自己的力量编写适合我国学生学习的教材。同时,编写新形态外语教材需要考虑数字技术赋能、纸数教材互动以及研究方向。
教育部外指委俄语分委会委员、浙江外国语学院马卫红教授作“《俄罗斯文学史》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的主题报告。她以亲自主讲的俄罗斯文学史课程为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如何设计和实施课程思政。马教授指出,要明确教育“三观”问题,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按照文史与文本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以文学史为经、时代为纬,注重跨文化比较,坚定文化自信,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随后,她结合教学实例,分享了文化主体意识的培养路径,鼓励学生成为文化对话参与者。最后,马教授还谈到,课程教学要体现大学的类型特点,譬如应用型大学应致力于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通过多形式的考核、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等,会有助于发掘学生在各方面的才能。
马卫红教授主持第二阶段的专家主旨发言。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俄语系姜宏教授的报告题为“跨学科俄语人才培养——复旦大学‘俄语+计算机’双学位项目”。她介绍了复旦大学俄语专业在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发展脉络和改革历程,详细介绍了“俄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位项目的申报流程、目前进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她的报告结合复旦大学“俄语+”的具体改革举措,内容丰富,引起了与会专家的热议。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所所长袁淼叙教授作了题为“浙大俄语专业跨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的报告。她指出,面对国家新文科建设要求,浙大坚持俄语主修专业地位,提出了“俄语+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三种途径:“浙江大学俄语本科+莫斯科航空学院硕士”、“浙江大学俄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双学士学位”和“浙江大学俄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双学士学位+莫斯科航空学院硕士”,同时设置分流与增补机制,为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下午的主题论坛由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副系主任叶林老师、上海外国语大学俄欧亚学院俄语系副教授张婷婷主持。
首先,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主任任立侠副教授作了题为“《俄罗斯文学史》课程智慧教学设计”的主题报告,分享了在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做法。
上海外国语大学俄欧亚学院俄语系高少萍副教授发言,谈到AI技术给外语专业的教与学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尝试,提出教师要更重视角色转型,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俄语系邵鹏洁副教授就AI融入口译课问题,分享了个人的认识,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强调AI时代更好重视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
华东师范大学晨晖学者张嘉辉老师发言指出,教材是教学之本,其中的内容和主题看似“过时”,但涉及的逻辑系统非常重要。此外,张老师还就学生学习兴趣、国产AI等话题与大家作了分享与探讨。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副系主任叶林老师谈论了“俄语+”专业合作后学分课时的压缩问题,并从多个方面对不同解决方案的得失作了分析。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婷婷老师表示,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一线俄语老师要多措并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高质量俄语人才,满足国家对俄语翻译人才的需求。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俄语系主任助理班婕老师就转专业、课程与AI结合、非专业同学学习俄语内驱力强等热点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结合俄语专业发展与建设的实际,分享了华东师大俄语专业的做法。
教育部外指委俄语分委会副主任、南京大学王加兴教授就论坛讨论的热点话题,集中作了点评与回应,其中包括俄语专四水平测试、AI对翻译和论文写作的影响等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最后,胡学星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他对各位老师表示由衷感谢,并感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希望长三角地区的兄弟院校能够充分吸收大家在研讨会上碰撞出的智慧闪光,促进各高校俄语专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