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级英语笔译专业同学在导师赵刚教授的指导下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参加了 “汉英互译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由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华东理工大学王建国教授主持。在会议主旨——“探讨汉英互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加强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的指导下,蒙特雷国际研究院鲍川运教授、利兹大学翻译学中心主任王斌华教授、西悉尼大学韩静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管新潮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孙会军教授、复旦大学陶友兰教授,王炎强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姚斌,张威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武光军教授、广西师范大学谢世坚教授、上海理工大学张顺生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王树槐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赵刚教授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翻译学者跨越时间和地域共聚一堂,畅谈汉英互译理论与实践。

我院5位研究生首先阅读了王建国教授《汉英翻译学》一书,初步了解了“中文过程导向(process-oriented),英文结果导向(result-oriented)”这一核心观点,并在导师赵刚教授指导下选择论题,完成会前准备。

蒙特雷国际研究院鲍川运教授首先进行了大会致辞,对线上的老师同学表示了感谢。随后介绍了大会会议安排。此次研讨会共有来自牛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的多名研究生、本科生参加讨论。

根据会议安排,沈耀琪同学在上午进行了“跨文化交际视角下MOOC精品课程的字幕翻译——以《东方营销学》的英译为例”的翻译实践分享,沈同学结合自身翻译实践,就字幕翻译中文化信息的处理提出了自身看法并提出相关问题。西悉尼大学韩静教授对沈耀琪同学的论文进行了分析,韩教授拥有多年澳大利亚国家电视台工作经验,且担任澳大利亚SBS电视台字幕部的主管和总字幕师。韩教授首先赞扬了沈耀琪同学勇于尝试,在字幕翻译实践中发现问题,自学相关知识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态度,随后韩教授结合多年经验,就字幕翻译行业发展现状及翻译实践提出了独到分析和学习方法,令不少没有字幕翻译经历的同学获益不浅。

在下午的研讨会中,中国人民大学冯佳副教授对李佳蔚以及钟运俊同学的论题进行了分析。李佳蔚同学的论题是“翻译中的主客体意识及其处理”,他结合《汉英翻译学》书中知识点对汉英语言差异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自身翻译实践分享着重介绍自身对翻译中主客体差异的处理方法,并在最后提出了相关问题。

钟运俊同学的论题是“文化信息的翻译:心得与体会”,钟同学从国家领导人讲话中的诗词引用翻译出发,探讨归化与异化翻译方法的应用。随后介绍了英语俚语在影视字幕翻译中的翻译方法,最后结合自身课堂及翻译实践提出了自己对文化信息翻译“经济性“原则的理解。

中国人民大学冯佳副教授结合相关知识与李同学进行探讨,从汉英语言差异角度更进一步介绍了翻译中的主客体意识,并提出了自身对主客体差异的处理方法。冯教授对两位同学的研究表示肯定,也赞扬了两位同学细心观察,能够留心生活,从影视字幕,文学作品中探讨翻译问题的好习惯。

随后黄晗和沈佩蓉同学分别进行了“汉英审美差异在诗歌翻译中的体现”以及“从汉英审美差异角度思考汉英翻译”的介绍。两位同学共同探讨了汉英差异的具体表现以及翻译处理方法。黄同学结合诗歌译例,具体分析了“中文过程导向(process-oriented),英文结果导向(result-oriented)”这一核心观点并介绍许渊冲诗歌翻译中对汉英差异的处理方法。沈同学从实词和虚词角度总结了“汉语界限意识模糊,英语界限意识精确”,“汉语多实词,英语多虚词”等观点,并结合实践译例证明了这一观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武光军教授对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了指导。武教授首先分析了诗歌翻译的难点与重点,随后结合黄同学的诗歌译例提出了自身对诗歌翻译中汉英差异问题的理解,为同学们理解诗歌翻译提供了不同方向,并鼓励黄同学继续这一领域的研究。随后武教授指导沈同学从更细致的角度探讨汉英差异,鼓励同学收集更多译例深入研究。

本次汉英互译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从早晨八点开始,到下午六点圆满落幕。在最后一位同学结束发言后,我院赵刚教授对发言进行了点评,并表示此次汉英互译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让同学老师都受益匪浅。

线上的研讨模式让专家和同学们不受疫情影响,不受时间地点阻隔共同探讨。一天下来,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翻译理论的认识,还开拓了视野,增强了信心,在展示华东师大学子的风采的同时,也激发了对翻译实践和学术研究的兴趣。



您的位置:
校友返校接待常规方案
发布时间:2018-04-25 浏览次数: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