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9日晚,应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古典学教研室主任、中国比较古典学会常务理事彭磊副教授做了主题为“阿里斯托芬的‘战争与和平’”的讲座。本次讲座是“古希腊文学与思想史”系列讲座第3讲,由英语系罗峰副教授主持,200余名校内外师生通过腾讯会议和B站在线参与。

  彭磊老师系《古典学研究》和《经典与解释》辑刊联合主编,已出版《苏格拉底的明智:〈卡尔米德〉绎读》《哲人与僭主:柏拉图书简研究》等专著,在《国外文学》《中国比较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戏剧》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先后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1项教育部科研项目。

  讲座伊始,罗峰老师提出,无论古今,“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在思想史上都备受瞩目。在西方思想史上,史家、文学家和哲学家都对此倾注了格外的关注。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就以此为主题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史家对这个主题的关注就更突出。实际上,古希腊就有两位史家记叙了两场跟雅典息息相关的战争:希罗多德的《原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后世的启蒙哲人康德等也对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倍加关注,他写作的《论永久和平》反映出欧洲历史上存在着对永久和平的愿景或构想。彭磊老师多年来致力于西方古典学的研究,在本次讲座中,他将带领我们走进阿里斯托芬以及“战争与和平”这个古老而又与我们每个人切身相关的问题。

  讲座开始,彭磊老师表明,他对讲座主题的关注源于今年2月份以来的俄乌战争。这场战争关系到世界格局的变化,意义深远,但战争何时结束尚无人知晓。阿里斯托芬的戏剧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下的这场战争,因为“战争与和平”可说是贯穿阿里斯托芬戏剧的一个主题。讲座的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子,涉及肃剧与谐剧的关系和差异;第二部分讨论阿里斯托芬的谐剧创作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关系;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分别探讨《阿卡奈人》和《和平》。

  彭磊老师首先表示,阿里斯托芬以谐剧诗人身份登上雅典诗坛之时,肃剧的黄金时代早已远去。阿里斯托芬在他的谐剧中常常戏仿欧里庇得斯肃剧的某些桥段和诗句,因此他的谐剧实际上是以肃剧创作作为前提。肃剧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是对神话的改写,以英雄为主角且情感崇高,而阿里斯托芬处理的不是神话而是基于现实情境的再创造,同时谐剧的主人公往往是普通的雅典人,而非大英雄或大政治家,哪怕以神为主角,他也会把神描写成一个世俗的雅典人。但彭老师特别指出,谐剧虽书写现实,刻画现实情境中的故事,却并非完全现实主义的。阿里斯托芬的谐剧有一种现实的关切和隐喻,但与此同时充满了想象力和荒诞。彭磊老师进而回溯了谐剧的原初含义:“comedy”的古希腊语词源是“κωμωδια”,意为“狂欢”,要达到狂欢的效果,就要出离现实的条条框框。亚里士多德认为谐剧并非来自“狂欢”,而是源于“乡村”,而狂欢节最早就是在农村举行的一种仪式。阿里斯托芬用谐剧这种形式呈现了更严肃、更深刻的主题,他关注现实,但非现实主义的。

  显然,阿里斯托芬面对的最大现实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其戏剧处处包含对这场战争的影射,甚至直接以战争作为整个戏剧的情节和主题。彭磊老师随后扼要梳理了阿里斯托芬谐剧创作的大致情况。公元前432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到425年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战役,这一年就上演了《阿卡奈人》,也是阿里斯托芬第一部以他个人的名义正式上演的作品,而这部作品的主题就是和平。公元前 424 年发生德利翁战役,此时上演了《骑士》。两年后,雅典主战的克里昂和斯巴达主战的布拉西达两员大将同时战死,这一年上演了《马蜂》。而就在次年,双方签订了为期50年的“尼基阿斯和约”。我们不禁要问,这种和平真能持续50年之久?战争就此消失了吗?或许正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这一年阿里斯托芬创作了《和平》一剧。事实证明,这场和约仅持续了短短6年。公元前415年,雅典又开始发动西西里远征。战事又起。一年后,《鸟》上演。就在这一年,雅典发生寡头派政变,民主制被推翻,阿里斯托芬写了《吕西斯忒剌忒》。公元前404,战争结束,《公民妇女大会》和《财神》就上演于伯罗奔尼撒战后。可以说,阿里斯托芬的11部剧中有9部写于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罗念生先生认为,阿里斯托芬反对雅典斯巴达内战,反对战争。这也代表了西方古典学界早先比较流行的观点,即阿里斯托芬是和平主义者。学界普遍认定,阿里斯托芬的反战态度主要体现在《阿卡奈人》《和平》《吕西斯忒剌忒》三剧里。但通过仔细研读我们会发现,这位谐剧诗人其实是借助描写战争与和平传达更根本的东西,比如战争到底是正义的还是不义的。战争不过是他写作的一种质料而不是写作的目的本身,阿里斯托芬表达的不是一种简单的和平主义,而是通过描写战争与和平探讨“正义”这一涉及个人与城邦关系的问题。

  彭磊老师接着通过细读《阿卡奈人》,梳理了阿里斯托芬对和平的看法。此剧主题可以概括为对私人和平或者个人和平的呈现。主角狄凯波利斯是一个极端私人的人,他不但背叛城邦,还背叛家庭。他获得私人的和平,但到最后连他的家人也没有和他一起享受和平的果实。从城邦角度来看,狄凯波利斯极为自私,但他的名字却是正义的城邦(Dikaio-polis),似乎还是唯一正义的公民。他只关心自己的私人快乐,对他人漠不关心。那么正义的城邦是否也应该像他一样,只关心自己的事情,不要去干涉他国?戏剧似乎暗含了阿里斯托芬对雅典帝国主义的批评,即正义的城邦不会随意干涉他国内政。除开政治层面的影射,狄凯波利斯还指向了阿里斯托芬这位谐剧诗人的自我指射,恰如他本人只关心追求私人的快乐,阿里斯托芬的快乐若是纯然私人的快乐,这种快乐同样是超政治的、非政治的。谐剧是智慧最有效的伪装,狄凯波利斯享有的私人的快乐也可以类比阿里斯托芬私人智慧带来的一种快乐。

  接着,彭磊老师探讨了《和平》这部直接以和平为主题的剧。彭老师首先指出,此剧标题含混不清,因为和平在剧中不是一个抽象物,而是确指和平女神。但和平女神在剧中又是一个既未发言也无动作的神,仿若一尊无生命的雕像。剧名的含混性由此引人深思:到底有没有和平女神?和平女神究竟是不是神?此剧有别于《阿卡奈人》,诸神的问题在其中异常突出。《和平》的主题并非全然是和平、战争,或者说正义,其中还隐含了对诸神的探讨:诸神是否存在,诸神是否爱人,诸神是否有力量,诸神是否能够惩罚人……因此,《和平》的主题比《阿卡奈人》更丰富、更有层次。《和平》中的和平不再是私人的和平,而是泛希腊的和平。彭老师总结道,在整个希腊,不同职业的人,甚至同样的一群农民对和平的态度都截然不同,分别有各自的利益诉求,这也是他们考量战争和平问题的出发点。因此,泛希腊的和平从现实层面来讲是一种幻想。通过《和平》一剧,阿里斯托芬恰恰揭露出这种泛希腊的和平的空想性质。也就是说,阿里斯托芬是一个反和平主义者。无论《阿卡奈人》中的私人和平,还是《和平》中的世界主义的和平,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评议环节,来自扬州大学文学院的胡镓副教授表示,彭老师对阿里斯托芬谐剧的细致讲解和剧情剖析揭示出戏剧背后的思想火花。首先,彭老师简要介绍了阿里斯托芬的创作历程和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这段特殊历史的关系,随后介绍了古希腊谐剧和肃剧在创作形式、表演形式、内容及思想品质上的差异,这对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读者和阿里斯托芬初学者非常重要。阿里斯托芬的作品对现实的关照,是古希腊谐剧区分于肃剧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后者往往基于既有神话展开二次创作,而前者则更具日常性,关注城邦的大小政事。彭磊老师对阿里斯托芬的创作意图给出了一个足够简明却又引人深思的判断,那就是阿里斯托芬希望通过他的戏剧来显示自己的智慧。就彭磊老师讲座中提到的阿里斯托芬对肃剧的戏仿问题,胡老师指出,阿里斯托芬经常在自己的剧作中戏谑前辈肃剧诗人的作品。但我们有必要更细致地区分,对阿里斯托芬而言,哪些属于借鉴和学习,哪些属于嘲弄。阿里斯托芬有强烈的竞赛意识,意图在舞台上呈现一些深刻的社会矛盾和对应的反思,以展现他本人的智慧。胡镓老师还提醒,《阿卡奈人》《和平》两剧对战争起因的解释并不一致。《阿卡奈人》中的战争肇因于不正义的情欲或者说缺乏节制的情欲,而《和平》则起因于不正义的贪欲。在这个意义上,无论不正义的情欲还是不正义的贪欲,最后都指向城邦统治者缺乏节制的欲望。

  最后,彭磊老师就阿里斯托芬谐剧与古希腊肃剧的关系、私人的快乐、正义与理想国的关系、诸神是否关心人类、战争起因等问题和参与者进行了探讨。

图文 | 徐颖、罗峰

您的位置:
校友返校接待常规方案
发布时间:2018-04-25 浏览次数: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