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9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拉丁美洲、加勒比和古巴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专题学术讲座“以潘乔·比利亚之名:文字之城之外的墨西哥革命”在闵行校区外语学院217研讨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特别邀请国内著名西班牙语文学研究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西班牙语分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卢云副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陈硕博士与陈贝贝博士参与对谈,围绕拉美革命叙事、墨西哥文学传统与边缘政治话语展开深入交流。本次活动是外语学院推动多语种区域与国别研究、深化跨文化文学对话的一项重要举措,促进了听众对拉美历史与文化的关注与理解。
讲座伊始,卢云老师简要回顾了墨西哥革命的历史背景,并重点介绍了农民起义领袖潘乔·比利亚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随后,卢云老师结合多种文本与视觉材料——包括民间歌谣、自传体小说、口述历史、报告文学,以及革命时期的海报与宣传画等,深入剖析了潘乔·比利亚在民间文学与左翼知识分子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多重形象。卢云老师指出,知识分子的叙述与民间文学作品中的比利亚形象存在显著差异,几乎构成两个“不同的”潘乔·比利亚。这种差异既源于这两类群体对比利亚作为农民领袖的认同程度不同,也反映了他们对墨西哥革命本质的理解差异。通过对这些异质叙述的梳理与对比,讲座呈现出一个更为复杂、生动且具张力的墨西哥革命图景,也引发了在场听众对“谁在书写革命”、“革命叙事的权力结构”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在交流环节中,外语学院陈硕老师指出,许多相关研究往往因局限于某一类文本、特定性别视角或单一叙述传统,而难以全面呈现墨西哥革命中多元且复杂的声音。相比之下,卢云老师通过跨越文本类型的综合考察,将民间歌谣、自传体小说、口述历史与报告文学等不同体裁纳入分析框架,从多重视角出发探讨潘乔·比利亚这一已然符号化的革命人物,既还原了其形象的丰富性与张力,也为我们理解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传播与嬗变提供了更为立体、深入的学术路径。这种跨文类、跨语境的研究方法,不仅拓宽了革命叙事的研究维度,也为拉美文学与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外语学院英语系陈贝贝老师则从英语文学研究的角度出发,指出围绕潘乔·比利亚所建构的“文字之城”为世界文学中的见证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拉丁美洲案例。她指出,相较于英语见证文学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比利亚的形象更具草根性与叛逆精神,体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历史与革命人物理解的显著差异。此外,陈贝贝老师还就“比利亚”这一人名在翻译中的音译与意译问题,与卢云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了如何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保留其文化语义和叙事张力,进一步拓展了讲座关于跨语言叙述与人物再现的讨论维度。
整场讲座通过翔实的文本资料、生动的讲述与深入的理论剖析,重构了墨西哥革命中农民领袖潘乔·比利亚的多重形象,为理解这一历史人物及其文化再现提供了一个多元而深刻的视角。讲座不仅拓展了师生对拉丁美洲历史与文学的认知,也启发了对革命叙事与政治记忆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思考。值得一提的是,卢云老师还带来了亲笔签名的最新译著《欢乐与忧伤三部曲》,该书系西班牙国宝作家G.T.巴莱斯特的代表作,被博尔赫斯誉为西班牙版本的“百年孤独”。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