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8日上午,外语学院2025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闵行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C区报告厅隆重举行。中国驻贝尔法斯特总领馆原总领事、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国际文化交流与研究中心主任、外语学院1985届杰出校友张美芳受邀出席,学院领导、各专业老师代表、辅导员老师到场,见证2025届毕业生的启程时刻。典礼由外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武娟主持。
暖场过程中,专业老师的毕业祝福视频和温馨有趣的毕业留念短片为典礼奠定了温暖而奋进的主旋律。
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毕业典礼正式开始。
外语学院院长杨延宁的致辞围绕“变与不变”展开,从认知思维、工作场景及社会需求等方面阐述了语言学习的意义。他谈到,语言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认知和思维训练的重要依托,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为世界“建模”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知识体系和学习方式发生着深刻变革,但深厚的专业基础与持续学习的精神始终永远是个人成长的基石。他鼓励毕业生无论在何种岗位、何种处境,都能在“变与不变”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张美芳结合自己在华东师大的学习经历与四十余年的外交生涯,勉励毕业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跨学科知识,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她分享了自己在外交、教育、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工作经验,寄语毕业生们成为“有根的世界人、会讲故事的行动派、永不停泊的航船”,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英语系教授陈弘和德语系副教授黄雪媛作为教师代表发言。
陈弘通过越野长跑赛的故事,强调了面对变化和选择时的适应性和创新性的重要性。“语言的边界即是世界的边界”, 他引用维特根斯坦的话,鼓励毕业生将语言作为桥梁或武器,坚定信念,拥抱变化,自觉主动地创造自己的确定性,未来在世界舞台上发光发热。
黄雪媛为毕业生送上三个“小心愿”: 找到此生真正的热爱,不忘记身为“青年”的责任与使命,坦然面对“生活和人性的复杂”。她引用德国战后诗人希尔德•多敏的小诗《不要坠入疲倦》,带给毕业生温柔而坚定的力量。
英语(师范)专业本科毕业生万怡、法语专业本科毕业生雷云月、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毕业生李易熹、英语口译硕士毕业生肖博文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
万怡回顾了她四年间在学习、学生工作和志愿服务等方面的成长经历,尤其是师范生磨炼教学技能的难忘故事。她说,毕业不是结束,而是全新开始,鼓励同学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坚持初心,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雷云月以“敢”为关键词,讲述了外语带给她的勇气与成长。结合自己初识法语到深入学习、尝试科创的心路历程,她说到,敢于开口、敢于表达、敢于突破是她从外语学习实践中学到的重要一课,也成为支撑她不断探索新边界的动力,未来她也将带着这份开放包容勇敢飞翔。
李易熹在发言中提到,没有任何一门知识是白费的。他感谢了学校和学院提供的各种平台,让专业知识得以转化为实际内容;他探讨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指出语言在社会、文化和集体记忆建构中具有重要的宏观功能。 “我们走的每一条路,都是弗罗斯特笔下‘未选择的路’。”李易熹说。
肖博文回忆起校园生活讲到,无论处于何种情绪或状态,每每踏入学院的空间都能够迅速平静下来专注于学习,这种“魔力”源自于外语本身的魅力和学院的文化氛围。结合口译学习的过程和翻译家的钻研态度,他说,“慢下来”既是外语人的使命,也构成了外语人的精神,相信新时代外语人在未来的舞台无比广阔,必将大有可为。
学位授予仪式上,教师代表们为毕业生们拨穗并颁发学位证书。
外语学院党委书记韩春红宣读2025届优秀毕业生名单,和2025届校友联络大使名单,欢迎毕业生常回母校、回到学院这个温柔的港湾。
典礼末尾,周翔宇、丁海峰、樊锐、宁勇航唱响《时间的答案》, “愿你再次踏上征途的天空是一片蔚蓝,愿你越过千山历尽万难后的明天有你要的答案!”祝福2025届毕业生带着师大精神的滋养,凭借语言的磅礴力量,奔赴人生山海,开启崭新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