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欧洲联合研究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及中欧文明互鉴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2025中欧经济交流发展趋势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顺利闭幕。本次会议恰逢中欧建交5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汇聚了来自中欧政、商、学界的50位嘉宾与学者,围绕中欧经济交流史、企业出海、科技竞合、文明互鉴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推动中欧关系迈向更高水平贡献智慧与方案。
开幕式: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强调双向视角与平等互鉴
研讨会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党委书记韩春红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孟钟捷在开幕致辞中回顾了中欧建交半个世纪以来的历程,指出当前欧盟发展与双边关系面临多重挑战,呼吁以跨学科、跨区域视角深化战略对话,推动经济交流提质升级。他还介绍了华东师大在区域国别研究与中欧文明互鉴方面的机构布局,强调应以平等、互鉴为基础,共迎机遇、共克挑战。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社长钱运春教授肯定了新成立的中欧文明互鉴研究中心在推动文化比较与决策借鉴方面的价值,强调出版社将致力于搭建学术成果转化平台,促进中欧知识共享。
上海市侨联副主席陈银儿指出,侨胞群体已成为中欧交流的重要桥梁,尤其是旅欧侨胞,他们长期扎根欧洲,既深谙中华文化根脉,又熟悉当地文化习俗,具备独特的文化融通优势。他们充分发挥融通中外的优势、积极作为,已成为推动中欧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教授呼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在学科建设中的功能定位,推动区域国别研究实质性落地。
韩春红对各位领导、专家莅临华东师大表示诚挚地欢迎和感谢。她提到,在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外语学院能够举办此次重量级学术会议深感荣幸,希望各位专家能够畅所欲言、碰撞思想,为中欧经济交流工作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和视野,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事业贡献力量。
主旨报告:梳理历史脉络,研判未来态势
三场主旨报告从宏观视角系统梳理了中欧关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杨洁勉在题为“中欧经济关系两个75年的思考与展望”的报告中,梳理了中欧互动历程,指出美欧关系虽具一致性,但其差异正是中方开展对欧工作的关键切入点,建议以“中长期思维”谋划合作路径。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杜德斌基于全球科创评估指出,中美构成全球创新两极,欧洲凭借人才、科研基础与创新生态仍为全球科创“大三角”中的重要一极。未来中欧科技关系将呈现“合作与竞争并行,管控与博弈共存”的复杂态势。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指出,当前,中欧在传统经贸领域的互补性在下降,而竞争性在上升,有鉴于此,中欧双方需要开辟新的合作领域,夯实经贸合作在双边关系中的压舱石作用。近年来,绿色转型和数字转型被置于中欧战略发展的中心位置,有望成为双方新的合作增长点,助力双边关系迈向新的发展阶段。为此,双方需要以更大的战略智慧和务实精神,坚持开放合作,捍卫自由贸易,抵制单边贸易保护主义,并妥善处理在绿色与数字转型过程中的分歧与摩擦。
主题论坛一:人工智能治理——中欧合作的适配点与战略窗口
在“人工智能对全球治理的中长期影响和中欧人工智能治理合作前景”主题论坛中,专家一致认为中欧在AI领域互补性强。前瑞士苏黎世州银行驻京首席代表刘志勤指出,欧洲在伦理治理方面经验丰富,中国则具备创新活力与人才优势,双方应寻找“适配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科研部主任南储鑫认为,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以其颠覆性创新速度和渗透能力,深刻重塑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欧作为参与全球治理关键参与者,要发挥各自优势,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加强发展战略、治理规则、技术标准的对接协调,早日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全球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为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作出贡献。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信息研究处处长赵超则指出,法国是欧洲人工智能的重要推动者,面对平衡安全与发展带来的挑战,中法两国在该领域的合作更应看到机遇,实现优势互补。华东师范大学中欧文明互鉴研究中心主任王婀娜指出,美国科技政策的演变对德国及欧洲构成显著威胁,德国新政府需为此做好国家层面的应对准备。在此背景下,她呼吁中欧双方在全球数字治理领域加强对话,致力于在联合国框架内就数字技术政策的关键目标达成一致,并共同推动相关共识的贯彻与实施。论坛一由澎湃新闻对外新闻部主编于潇清主持。
主题论坛二:地缘政治与文明互鉴——多维解读中欧关系现实与出路
第二论坛聚焦地缘政治与文明互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孙恪勤从影响中欧经贸关系的诸多因素、欧盟对地缘战略竞争的认知、地缘战略竞争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三个角度对中欧经济关系进行思考,指出中欧之间需超越零和思维,创新合作路径。华东师范大学汉学家Thomas Zimmer以德国移民政策为例,提示中国关注人口结构变化与融合政策。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门镜教授在对中欧经济50年来五个阶段的政治经济互动历史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基于身份、地缘、制度和议会舆论四条传导机制,对当下中欧经济关系中的光伏、CAI和电动车三个案例进行了分析。复旦大学西语系主任程弋洋认为,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供应链重构步伐加快,中欧关系站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如何在复杂的地缘政治与经济压力中稳住欧洲这一翼,是中国与欧洲面临的共同挑战。并提出“南欧突围”的观点,认为西班牙正成为中欧关系“新锚点”。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简军波认为,中国对欧经贸关系中的潜在挑战或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伴随对欧投资出现的中国高新技术优势流失风险;二是在欧盟“去风险”和保护主义政策下我国部分产业链外移导致的产业空心化风险;三是中国民营企业跨国集团化后背离中国利益的潜在风险。对此,我国需加快制定确保对外投资安全的《对外投资法》,并建立“防止我国高新技术不当流失”和“确保国内产业链安全”的国家机制,同时,谨慎维护对欧经贸关系安全风险管控与确保高质量对外开放间的动态平衡,推动我国企业高质量“走出去”。上海外国语大学欧洲研究所执行所长胡春春以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讨论与设立的历史脉络为研究主线,指出德国经济安全战略已对中德投资产生制约。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驻华代表贝思文表示,中匈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活跃。联合展览、馆藏共享、学术合作以及基于技术的创新项目,展示了博物馆作为跨文化桥梁的独特作用,其报告比较了两国的发展路径,并结合近期成功案例,探讨未来合作的机遇与挑战。论坛二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杨亚琴、华东师范大学统计学院教授钱林义主持。
主题论坛三:企业出海——历史回顾与未来路径
第三论坛聚焦中资企业出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葛君从1964年中德伯尔尼接触性会谈的历史过程出发,分析了当时中方不愿意接受柏林条款的主要因素及其复杂性,从而引申对于当时中国领导人在对欧外交中的宏观战略思考的理解。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顾苏认为,欧洲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及科技企业“出海”取得成功产生担忧并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反映了其在全球竞争中的焦虑。未来,中欧在贸易政策、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方面的博弈会进一步加剧,将考验双方应对竞合新格局的能力与智慧。华东师范大学西班牙语教研室主任徐玲玲指出,当前,中国和西班牙关系正迎来以绿色转型和数字经济为双引擎的黄金机遇期,应通过“技术共创”和“第三方市场合作”等创新路径,将中国的制造能力与西班牙的品牌及市场优势深度融合,共同开创互利共赢的新篇章。比利时音乐人高悦作为沪语推广者,指出真正理解一种文化,需要你迈开脚步,去亲身感受那片土地的温度。而方言,正是打开当地文化宝库的钥匙,是承载风土人情的“活化石”。保护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人都责无旁贷。论坛三由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赵朝永主持。
闭幕式:构建学术共同体,推动中欧友谊长青
会议尾声,《国外理论动态》编辑部冯瑾介绍了期刊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的栏目布局与学术价值。在闭幕式环节,教育部欧洲联合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徐正源祝贺会议成功,并邀请学者持续关注研究院工作。华东师范大学中欧文明互鉴研究中心主任王婀娜教授在总结中强调,本次会议以“文明互鉴”为核,实现“双向视角”对话,展现外方嘉宾对中欧友好的真挚期待。她呼吁构建“区域研究学术共同体”,持续开展深度合作,让学术友谊长青,交流合作常新,共同造福中欧人民。
本次研讨会不仅为2025年中欧经济交流提供了前瞻思路,也为建交50周年背景下的双边关系注入了新的学术动力与人文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