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青春起航。2025年9月16日,外语学院2025级新生入学典礼在闵行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C区报告厅举行。224名本科生、139名研究生、26名留学生整装待发,以“破界·新生”之名,共赴卓越新征程。
院长杨延宁,院党委书记韩春红,副院长王静、赵刚,法语系主任金桔芳,俄语系青年教师巴禹心,英语师范专业辅导员、孟宪承书院罗燕,院长助理、学术型研究生辅导员叶青,专业型研究生辅导员周俊辰,英语、翻译专业辅导员曹安琦,英语师范专业辅导员陆云鹏,日语、法语专业辅导员侯嫣茹,俄语、西班牙语专业辅导员冯烨等出席。典礼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武娟主持。
外语学院院长杨延宁在致辞中结合自身经验,诠释外语人的“破界”精神。他勉励新生从“只专注一门语言技能”的心态,转变为“敢于尝试、愿意探索”的态度,主动突破自身边界和认知局限,勇于尝试新的领域。他强调,语言是推开世界之门、打开知识之窗的钥匙,学习语言的过程,本质上是理解世界多元思维方式与运行逻辑的过程,希望大家能够持续开阔思维、拓展知识边界,勇于突破自我,将专业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相融合,以所学外语为媒介,用全新的思维格局,创造属于自己的全新未来。
教师代表、俄语系教师巴禹心以自身驻外外交工作经历,阐述外语人的使命与价值。她提到,外语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跨文化理解与信任的桥梁,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外语学习者应成为“文化的解码者、思想的摆渡人、情感的联络员”,注重培养理解力、共情力与批判性思维。她鼓励新生在大学期间勇于实践、广泛阅读、保持开放,将语言能力与新技术结合,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成长为兼具全球视野与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
新生代表、英语师范专业本科生王未涵分享了从甘肃教师家庭走向华东师大的成长经历与教育梦想。在她看来,孟宪承书院与外语学院“破界协同”的联合培养模式已然为师范生搭建起跨学科成长的广阔平台。她号召师范生们以外语为眼,以技术为翼,以讲台为根,厚植教育情怀,承担新时代赋予师范生的使命,共同奏响时代的教育乐章。
新生代表、法语专业高起点保送生柳舒文结合自身语言学习经历,生动阐释了“外语是连接世界的桥梁”这一观点。他提到,语言不仅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承载着文化互鉴和民心相通的重要使命。他表示,要从自身做起,勇担新时代外语人的责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在世界舞台上绽放青春风采。
新生代表、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蒋梓文深情回顾了在华东师大硕士三年的美好时光,外语学院是一个鼓励尝试、温暖有爱的地方。她说,读博是源于一种“破界”的渴望,突破语言的界限,用多语能力打开新视界;突破文化的界限,用包容心态拥抱差异性;突破思维的界限,用跨学科视角理解世界。
留学生新生代表、俄语笔译硕士研究生倪正哲(Nikita)分享了2022年以来多次参与学校线上及线下中文项目的经历,表达了对华东师大的深厚情感。他表示,将珍惜未来两年的学习时光,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者,以中文为桥梁,促进中俄交流与合作,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与和平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老生代表、翻译专业2022级本科生、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上海市金奖获得者高俐天天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分享了三点体会:一是建议新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既要有方向感,也要保持灵活性;二是鼓励大家勇敢尝试,不怕失败,在各类活动中探索自我、积累经验;三是强调外语专业学生的独特优势,不要被偏见束缚,而要主动搭建舞台、突破边界。
向新而生、破界启航,希望全体2025级新生勇敢打破认知的边界、语言的边界、文化的边界,在不断的探索中实现自我的蜕变与新生,成长为胸怀家国、联接中外的卓越外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