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场讲座中,周小勇老师介绍了一个较为前沿的研究话题,即“全球公民教育”。尽管学术界对此尚未有明确的定义,但周老师认为,全球公民教育是一种跨领域的实践,可以涉及多学科、多方面内容,同时,它又是全球教育的一种形式,也是公民教育的一种延伸。随后,周老师结合《辞海》的定义,对“公民”这一概念做出了解释,并指出在“公民”一词的定义中,身份、权利、义务、参与是其不可缺少的四个核心内容。当我们将“公民”放置于不计国别的全球大背景中,这时,所有公民便会产生一些“休戚与共”的权利和义务。接着,周老师对多元话语下全球公民和全球公民教育的四种主要类型作了介绍,它们分别是能力导向(competence-oriented)、意识导向(consciousness-oriented)、政治导向(politically oriented)和批判导向(critically oriented)。针对不同类型的全球公民及全球公民教育,周老师也通过举例说明作出了详细的解释。

在本场讲座接近尾声之际,周老师表示,自己对“全球公民教育”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抱以乐观态度。杨老师在进行总结陈词时也说到,以一种竞争的、咄咄逼人的态势去谈发展是不可取的,这样会使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变得困难重重。因此,全球公民教育的意义不可小觑。

活动结束后,杨延宁副院长对两位老师的报告致以谢意,到场师生也纷纷为这场精彩的学术交流盛宴送上了热情的掌声。至此,本期“观海论坛”落下帷幕。(撰稿:汪雯;摄影:朱湘凝、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