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传承译界薪火·品读经典译著·共筑教育强国——外语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国有资产管理处党支部、华东师大出版社第四党支部联合主题党日暨闵行校区剑川路四号楼“一站式社区”主题活动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 2025-05-14   作者:   浏览次数 14

学习翻译家精神,让师大的文脉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2025年5月9日,由外语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国有资产管理处党支部、华东师大出版社第四党支部联合开展的“传承译界薪火,品读经典译著,共筑教育强国”主题党日暨闵行校区剑川路四号楼“一站式社区”主题活动在闵行校区外语学院116会议室举行。国有资产管理处长、党支部书记王淑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龚海燕,国有资产管理处党支部和出版社第四党支部党员,外语学院党委书记韩春红、外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武娟、外语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书记侯嫣茹、外语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党员和剑川路公寓四号楼学生代表们齐聚一堂,以译著为桥,共话翻译家精神,研讨协同育人新路径。活动由外语学院团委书记、辅导员、剑川路公寓四号楼楼长曹安琦主持。

知行合一,致敬翻译家精神

活动以参观丽娃河畔的翻译家成果陈列室启篇,师生们参观了丽娃河畔的翻译家成果陈列室,通过观看王智量、戈宝权等翻译家的手稿、文献和影像等资料,追溯华师大翻译家“爱国心、报国志、赤子情”的精神文脉。

外语学院本科生党员、俄语专业本科生钱佳蕾以中俄双语深情朗诵了高尔基的《海燕》,以语言的张力诠释翻译经典。

外语学院党委书记韩春红在致辞中表示,《海燕》的中俄双语朗诵呼应了中俄深化战略协作的时代背景。接着,她着重介绍了外语学院“丽娃河畔的翻译家”品牌建设的脉络和翻译家成果陈列室的建设理念,并强调外语学院将深入探究丽娃河畔翻译家的内涵,挖掘其品牌价值,打造‘三横三纵’的多维度育人工作格局。最后,她表示外语学院将始终以专业行动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并期待与出版社、国资处携手构建“大育人格局”。

多维视角,探讨薪火传承

在“传承译界薪火”的专题研讨中,师生党员代表纷纷围绕译著、出版、教学管理等展开深度交流,讲述如何通过翻译和出版,让经典文字焕发出时代光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龚海燕表示,出版工作者和翻译家共同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亦要不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持之以恒地传播中国学术声音,讲好中国教育故事。出版行业在促进国际学术交流的同时,更应守住初心,弘扬前辈们精益求精、胸怀天下的精神,将华师大翻译家的精神代代相传,使之生生不息、璀璨生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陈斌回顾了与周克希、王智量、孙梁、曹国维等老一辈翻译家的合作故事,同时介绍了与外语学院中青年学者之间的图书合作。经过时间的积淀,外语学院已经成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重要的出版合作伙伴,相信在未来,双方的联系一定会更加密切,书写一段更长久的书缘。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夏海涵分享了版权编辑与翻译家工作的关联。她提出,版权人的工作旨在架桥和摆渡。如《冯契文集》英文版版权输出历程,展现三代出版人“架桥”国际学术交流的努力,正是翻译家的笔耕不辍,才成就了读者心中永远的经典著作。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彭文曼强调了学术翻译需严守版权规范。引进优秀的海外学术著作是推动学术交流、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环节。译者碰到不熟悉的人名、地名和专业术语时,要多查找相关资料。学术编辑也需要与译者反复沟通、对译文进行修改润色、对注释进行补充和完善等,从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外语学院本科生党员、翻译专业本科生周思成作为学生代表,梳理了丽娃河畔的翻译家们的故事和翻译家精神的内涵。作为翻译专业的学生,他认为要传承翻译家精神,不仅要有稳固的语言基础,更要博闻多识、深入钻研,对各个领域都有一定的涉猎和研究,正如翻译系老师们所强调的“做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最后他表示,在AI时代,传承翻译家精神更重要的是在前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技术提效、以人文守魂,创新和传承并行。

品读经典,碰撞思想火花

《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信仰的灯塔。国有资产管理处党支部、华东师大出版社第四党支部的党员代表们集体朗读《中国共产党宣言》(节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资深编辑阮光页重点探讨了AI时代下翻译和出版行业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以“人形机器人能否浮水”为喻,强调人类创造力不可替代,如《海燕》朗诵中情感层次的细腻处理,恰是机器难以企及的“人文温度”,未来会有很多新课题值得去探索。

国有资产管理处副处长肖李敏以王阳明“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为切入点,结合青少年心理辅导实践,提出翻译家精神的核心在于“立志”。从郭大力翻译《资本论》的革命理想,到当代译者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担当,均需以“爱国心”为根基。国资处将借鉴“创新传承”思路,优化资源配置,支持跨学科育人项目。

国有资产管理处副处长吴鹰建议外语专业学生突破"语言工具论"的局限,将语言学习作为接触不同领域的媒介,进而从多角度思考社会问题,以此拓展外语的实际效能,更好发挥其应用价值。他还倡导学生通过跨学科阅读主动激发多元思考,以语言为桥梁通向更广阔的学术天地。

外语学院本科生党员、德语专业本科生张邵楠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要学习翻译家们的精神内涵,树立文化传播的责任感。她认为 “严谨态度+文化责任感”是传承关键,既要“引进来”西方经典,也要“走出去”传播中国文化作品。

凝聚合力,共筑教育强国

联合主题党日在赠书仪式中拉下帷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向外语学院师生赠送了由外语学院汪燕老师翻译的八卷本“简·奥斯汀全集”,以书为媒、薪火传承。

国有资产管理处长、党支部书记王淑仙在总结中高度肯定了本次活动“协同育人”的价值,她表示,国资处与外语学院多年结对共建,从支持学生戏剧节到参与“一站式社区”建设,始终以资源保障赋能育人。她结合学校“十四五”规划,强调在AI时代学科发展亦需要尊重学科特色,她鼓励学子们以跨学科融合应对技术挑战,提升自我语言功底与艺术创造力。最后,她认为应继续深化“党建+业务”融合模式,共同培育“有思想、有温度、有担当”的新时代翻译人才,为教育强国与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本次活动通过“参观—研讨—交流”的立体设计,深入展现、学习和传承了我校翻译家群“胸怀天下、精益求精”的精神谱系,为构建“三横三纵”育人格局提供了跨支部协作的尝试。未来,各单位将持续推动翻译家精神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让丽娃河畔的文脉在樱桃河畔续写新章。

文 | 金于滟

图 | 侯嫣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