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译海擎炬 薪火相传:学术型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举办红色翻译家精神传承主题党日

发布日期: 2025-05-14   作者:   浏览次数 10

2025年5月8日,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学术型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举办“译海擎炬 薪火相传”红色翻译家精神传承主题党日,共同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光华大学走出的红色翻译家的历史贡献,探讨新时代外语师生的使命担当,激励党员师生赓续红色血脉,以翻译为桥,把中国声音传向世界舞台,用外语书写新时代的中国答卷。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党员们参观了丽娃河畔的翻译家成果展和手稿展,深入了解了自20世纪以来,丽娃河畔的翻译家们的卓越成就。党员们驻足于王智量、王冀刚、何敬业、徐振亚、曹国维等翻译名家的手稿展柜前,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的批注与修订痕迹,无声诉说着翻译家们“一名之立,旬月踟蹰”的严谨治学态度。展览中,《老人与海》《海燕》《莎士比亚全集》《浮士德》等经典译作尤为引人注目,仿佛是一场聚焦文学经典的跨时空对话。大夏大学校友郭大力翻译《资本论》的艰辛历程,更让党员们深刻体会到翻译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深切感悟到“信达雅”背后的家国担当。

罗茜、姚桂明、姚欣宇分别介绍了三位从光华大学走出的杰出翻译家们。罗茜围绕“文理兼容”这一主题,从杰出的英国文学翻译家、教授、诗人和作家周煦良先生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入手,梳理其翻译实践的三个阶段,进而探究其独特的思想张力。从周煦良先生身上,党员们深深感受到了强烈的民族复兴意识和文人报国的责任感。姚桂明向大家介绍了在中国英语教育和词典编纂领域具有卓越贡献的前辈——葛传椝先生。葛传椝先生的一生是自强不息、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以坚韧不拔的精神、自学成才的毅力和对英语教育的热爱,为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姚欣宇介绍了教育先驱徐燕谋先生,他以“含英咀华”的理念在英语教育领域耕耘半个世纪,将文学性与人文精神熔铸于课堂,培养了一批批兼具中西视野的学者。他积极呼应主流声音,尽力让自己无愧于党和人民。

支部党员们结合自身专业特色,聚焦于翻译在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作用,围绕“如何通过翻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主题展开了讨论。孟芙羽认为,针对当前翻译面临文化差异、术语差异、翻译质量低等多重挑战,翻译人才培养应兼顾跨学科知识和国际视野,既要理解外来文化,也要传播好中国文化,这种双向性于文化传播而言至关重要。姚欣宇认为,在充分借助AI技术提升翻译效率的同时,也要坚守人文底色,在“译什么”“如何译”中传递真实、立体的中国。

支部书记金晶以“传承翻译家精神,做有责任担当的外语人”为题,为党员们讲授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金晶书记深情回顾了郭大力、吴亮平等翻译家在艰苦条件下坚持笔耕不辍的感人事迹,强调他们并非简单的“文字搬运工”,而是以翻译为武器,传播真理、点燃希望,肩负起文化、学术与育人的多重使命。接着,她以翻译家们的伟大精神为切入点,引导与会同学深入学习《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精神,探讨新时代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她指出,这些翻译家正是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先行者,他们用翻译搭建起中外文明交流的桥梁,为教育事业赋予深远的历史厚度与现实意义。面向新时代教育强国目标,她勉励党员们以翻译家精神为榜样,践行“三个自觉”。一是政治自觉:心怀“国之大者”,服务国家战略,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二是专业自觉:追求卓越、创新治学,坚守“信达雅”,传递文化温度;三是使命自觉:以翻译促进文明互鉴,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此次党日活动不仅是对光华大学红色翻译传统的深情回望,更是新时代外语工作者践行文化使命的庄严承诺。它激发了青年学子的专业热情与责任意识,号召青年学子以翻译家为榜样,坚定文化自信,练就专业本领,做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外语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家纷纷表示将不负时代重托,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翻译传统,把“外语梦”融入“中国梦”,在国际传播的广阔舞台上展现青春作为、贡献青春力量。

图文/外语学院学术型研究生第一党支部